规模化鸡场疾病防控关键点控制措施

随着国内蛋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疾病防控工作成为制约养殖场成效的关键,对于影响蛋鸡养殖效果的垂直传播疾病、免疫抑制性疾病、重大传染病、细菌性疾病等错综复杂,给疾病防控工作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结合峪口禽业多年蛋(种)鸡养殖过程中总结出的疾病防控方案,从控制疾病水平传播的五个方面,即鸡与鸡之间、动物与鸡之间、人与鸡之间、空气与鸡之间、物品与鸡之间的传播,对规模化养殖场疾病防控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一、控制鸡与鸡之间传播的措施鸡与鸡之间的传播是疾病发生感染性和传播性最强的途径,控制鸡与鸡之间的传播,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控制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
1.控制纵向传播
纵向传播是指同一场区不同批次鸡群之间的传播。要做好疾病的纵向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饲养模式,由不同代次、不同日龄混养变为“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实现一个养殖小区同步进鸡(同日龄)、同步淘汰(同日龄)。
一个养殖小区鸡群淘汰后实行严格的空场管理,严格执行鸡舍清理、扫除污垢、鸡舍冲洗、火焰消毒、喷洒消毒药、鸡舍干燥、增加湿度、熏蒸消毒等措施,彻底清理场区;在下一批次鸡群转入之前空舍时间最好在一个月以上,使场区没有病毒、细菌的遗留,真正做到上下批次之间的完全隔离,杜绝疾病在不同日龄鸡群间传播的几率。
2.控制横向传播
横向传播是指同一栋舍内不同鸡只间、不同栋舍、不同厂区鸡群间的水平传播,同一栋舍的横向传播主要靠消毒及对传染源(病鸡、死鸡)早发现、早隔离、早淘汰进行控制,同时加强死鸡、淘汰鸡的管理;控制不同栋舍、不同场区间传播最有效的方式是严格控制转群,由于不同的栋舍、场区鸡群生长条件不同、疾病病史不同、鸡群状态不同,相互之间转群,容易将疾病由转出舍带入转入舍,造成疾病的散播。因此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做好转群管理,严格控制不同栋舍、不同场区间的转群,必须转群时要做好疾病传播的预估。
二、控制动物与鸡之间传播
老鼠、苍蝇、鸟类、猫、狗是养殖场疾病防控的巨大隐患,在各种防控措施都到位的情况下,由于动物频繁地活动,会使所做的工作前功尽弃,所以,养殖场内灭蝇、灭鼠、防鸟、禁养猫也是防疫工作的重点。
养殖场最大的苍蝇聚集地是粪场,所以,做好粪场的控制管理能控制苍蝇繁衍。粪便要每天清出鸡舍,一方面,可以减少鸡粪聚积导致的苍蝇成群,同时降低舍内氨气浓度,改善舍内空气质量;另一方面,场区内粪便必须做到每日清出场区,减少鸡粪在场内存留时间,减少疾病散播的几率;第三方面,可以采取定期喷洒灭蝇药的措施来有效地控制场内苍蝇。
养殖场内尽量少种植高大的灌木类植物,使鸟类没有栖息之地。
很多养殖户将未烧完的死鸡作为食物饲喂猫狗,这对防疫是极大的威胁,猫狗在食用病死鸡后,虽然自身不发病,但是作为带菌(毒)体,成为疾病传播的有效媒介,所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三、控制人与鸡之间的传播
人与鸡之间的传播是很多养殖场已经关注的问题,所以养殖场特别是祖代、父母代场要采用封闭式管理。
控制人与鸡的传播关键是抓根本,人员从场外进入场内,真正存在危险的因素是人本身及衣服、鞋子可能携带的病原,所以要通过洗澡、更衣、更换工作鞋等措施解决;同时,要培养员工防疫意识,给员工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另外,场区内人员的流动也是控制的关键,不同小区、不同栋舍之间的人员流动,会造成疾病在场内的散播。养殖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本场的防疫制度,将场区划分为不同防疫级别和防疫标准,人员只能从高防疫级别向低防疫级别流动,同时禁止同一防疫级别不同栋舍人员的流动。场区大门需设置消毒垫,栋舍门口设置消毒盆,所有进出场区、鸡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垫、消毒盆后方可进入。
四、控制空气与鸡之间的传播空气传播主要依靠空气飞沫或形成气溶胶形式传播,切断空气传播的关键在于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病原体,主要依靠舍内带鸡消毒和舍外环境消毒完成。一般采取育雏育成场区每天消毒两次、舍内每天消毒两次的方式;蛋鸡场区每天消毒一次、舍内每天带鸡消毒一次的方式;另外,定期更换不同类型消毒药,以防耐药性的产生。
五、控制物品与鸡之间的传播控制物品与鸡的传播,首先要尽量减少无关物品进入生产区,严禁私人物品进入鸡舍,必须进入生产区的物品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后方可进入。有条件的鸡场可以安装自动消毒系统,场区门口、栋舍门口设置熏蒸柜,对必须进入物品进行熏蒸消毒。
总之,规模化养殖场应该从疾病控制的根本入手,切实抓好易感动物和传播途径的防控,抓住疾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切断水平传播,从而有效防控疾病。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521

(0)
EditorDEditorD订阅者
上一篇 2012年2月27日
下一篇 2012年2月27日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揭开疯牛病狰狞的“面纱”

    很长的潜伏期,异常的稳定和缺乏免疫应答反应等特性——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英国暴发疯牛病是高蛋白质补充饲料肉骨粉(MBM)被痒病朊病毒污染所致,因此肉骨粉是导致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专家指出,牛海绵状脑病在奶牛群的发病率高于哺乳牛群,这与品种的易感性无关,原因是两种牛的饲养方式不同。奶牛通常在断奶后头六个月饲喂含肉骨粉的混合饲料。而哺乳肉牛则很少饲喂这种饲料。病…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