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牛奶激素”

说起现在的牛奶,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现在的牛奶都是激素催出来的,味道营养都不行……”.所谓的“牛奶激素”其实是牛的生长激素,实际上,目前在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使用。美国在1993年批准了它的使用,也是至今与“国际主流”背道而驰的国家。为什么其他国家要禁用,而美国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牛奶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了,简称bGH.好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候,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在奶牛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到70天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平均而言,使用了“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害吗?对于多数人来说,关心的还是这样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这种“可能的危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激素本身是否有害健康,二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成分。“牛奶激素”,不管是天然的bGH还是“人工”的rbGH,都是蛋白质。一般而言,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是从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是否有害健康了。否则,如果它被分解成了单个氨基酸,那么就跟其他的食物蛋白质一样,不足为虑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用进行更长期的实验来验证它对健康的影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进行了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中,老鼠被喂以大剂量rbGH–剂量高达为奶牛注射剂量的100倍,没有观察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因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做出安全的结论。不过,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不同意美国FDA的结论。他们认为FDA的评估中遗漏了一项研究结果。那项研究是欧洲要求的rbGH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实验是用不同剂量的rbGH喂养老鼠,检测老鼠体内的抗体反应。结果发现: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5毫克的老鼠没有异常,但是剂量为5毫克的老鼠中就有一部分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剂量为50毫克的老鼠中发生抗体反应的就更多。加拿大方面认为这说明rbGH能够被吸收,因而FDA的决定不严谨。FDA重新对rbGH能否被吸收进行了评估审查,尤其是对遗漏的这项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改变此前的结论。因为动物的抗体细胞遍布全身,在肠道的那些抗体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被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这项结果并不能说明rbGH能被直接吸收。不过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只能说明观察到的抗体“不一定”是由吸收的rbGH产生,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FDA认为rbGH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的另外两条理由是:即使是产生了抗体,其含量也非常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人体能够从牛奶中摄入的最大rbGH剂量–比如一个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浓度rbGH的牛奶,其剂量也只有每公斤体重0.0075毫克,远远低于实验中不会导致抗体反应的“安全剂量”–0.5毫克。FDA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的支持。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如果对老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5毫克的rbGH,9天就能观察到体重增加以及血液中出现rbGH抗体。而在食物中加入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的rbGH,也没有变化。这可以证明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直接吸收,因而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牛奶激素”催生的牛奶中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吗?在现代分析技术之下,可以对任何食物的组成进行相当精细的分析。加拿大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另外,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在这个问题上,FDA的结论与JECFA相一致。JECFA是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是一个独立于商业利益之外的国际机构。总结起来,他们和FDA的态度就是:rbGH对牛奶中IGF-1不构成实质上的影响;牛奶中的IGF-1不构成健康隐患。此外,JECFA对食物中的rbGH产生抗体那项研究的看法也与FDA一致。
“牛奶激素”对牛有害吗对于使用了rbGH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的疑虑还有一些,不过都没有生物学理论或者实验结果的支持,更多地只是一些逻辑上的“可能”.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的专家评估结论也是“没有证据表明经过rbGH处理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否决了rbGH的使用申请。原因是,动物福利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加拿大和欧盟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审查了rbGH对奶牛健康的影响,结论是其使用对奶牛的健康造成了损害。最普遍的损害是乳腺炎发生率的增加,其次还有奶牛生育能力、腿脚等部位也有不利变化。注射了rbGH的奶牛,其总体健康状况也不如未经注射的奶牛。乳腺炎的发生,可能导致抗生素使用的增加。这又增加了人们从牛奶中摄取抗生素的可能性,从而带来新的健康隐患。不过,JECFA的评估结论认为这一“可能性”在目前牛奶行业康生素的使用规范之下不会增加人们的健康风险。实际上,欧盟和加拿大都没有对使用了rbGH的牛奶在安全性上提出异议,但是他们认为rbGH的使用损害了奶牛的健康,因此主要是基于动物福利的考虑否决了rbGH的使用申请。
牛奶标注,并非文字游戏在美国,自从rbGH得到FDA批准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rbGH是孟山都独家生产的。这个生物巨头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人们对“激素”产品的疑虑加上对生产者的不信任相交织,美国社会对rbGH的非议也一直不断。天然的牛奶中含有牛生长激素(bGH),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把它与人工合成的“rbGH”区别开来。同时,rbGH的使用不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按照FDA的惯例,在这样的情况下,rbGH的使用不需要做任何标注。也就是说,公众将无法知道买到的牛奶是否使用了rbGH.因为公众的疑虑,有的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激素”的标签,被FDA所禁止。因为牛奶中天然含有激素,“不含激素”的牛奶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标注与事实不符。有一家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rbGH”的标注。从实质上说,这样的一条标注所表达的事实可以是真实存在。但是这一标注受到了孟山都的起诉,理由是这样的标注暗示了rbGH“有问题”,从而导致了对消费者的误导。这一案件最终没有开庭审理,而以双方的和解告终。结果是,牛奶厂家在“不含rbGH”的标注之下,用小字说明“FDA认定:使用或者不使用rbGH的牛奶没有实际上的差异”.FDA推荐这样的一个标注,但是不强制要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标注最大程度地在赞成和反对rbGH的双方中达成了妥协,而传达了尽量客观的信息。不过,反对rbGH的人士依然认为这一标注是“不正确”的,FDA也收到过不少禁用rbGH的要求。

原创文章,作者:EditorD,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421

(0)
EditorDEditorD订阅者
上一篇 2010年8月12日
下一篇 2010年8月11日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堵住源于动物营养方面安全的隐患

    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的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的安全涉及面很广,包括饲料的原料和加工、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贮藏等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笔者就动物营养方面带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从各个危险点如饲料原料…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