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肝片吸虫病是指由肝片吸虫寄生于奶牛肝脏、胆管、胆囊、瘤胃、小肠,或门静脉与肠系膜动脉等部位,引起奶牛发生严重疾患甚至死亡的一类寄生虫病,是对奶牛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
1 病原 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肝片形吸虫寄生于奶牛肝脏、胆管与胆囊中,引起奶牛发生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的一种疾病,又称肝蛭病。本病在奶牛多呈慢性经过,但发病由于受中间宿主-锥实螺的限制而有地区性,易在低洼地、湖泊草场、沼泽地带及多雨的年份与季节流行,在干旱的年份与季节发病较少[1]。常由于牛吞食了大量囊蚴而发生急性感染,可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尤其是可致犊牛大批死亡。 2 症状 取决于奶牛的体质和感染强度,虫体寄生数量较少时往往不表现临床症状;而当虫体寄生达到一定量时,则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2]。 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犊牛,成年奶牛多呈慢性经过,症状不明显。病牛逐渐消瘦,精神沉郁,黏膜苍白,食欲减退,反应异常,流涎,产奶量急剧下降。后期可出现周期性前胃弛缓,粪便稀黑,尿液呈黄色,行动缓慢。体温升高至42℃以上,呈间歇热,呼吸、心跳加快,严重者因恶病质而死亡。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只能做出疑似或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理剖检与实验室诊断。 (1)实验室诊断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当奶牛每克粪便中的肝片吸虫虫卵超过100个时,便可确定为肝片吸虫病。 (2)病理剖检对病死奶牛进行剖检,在肝脏和胆管中发现肝片吸虫虫体,即可确诊。而对于急性病死牛,则可将肝脏撕碎,在水中反复挤压淘洗,如找到大量童虫,即可做出诊断[1]。 4 预防 定期驱虫,每年春、秋2次进行预防性驱虫,雨水较多的年份,可增加1~2次。放牧牛驱虫要在划定的草场上进行,以避免污染草场与水源。加强饲养管理,将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放牧牛要实行划区轮牧制度,严禁到吸虫尾蚴污染的水源和牧地放牧。发现本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同群牛进行实验室检查或预防性驱虫。
5 治疗
5.1 西药治疗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2.5~5mg/kg·bw,皮下或肌内注射。硝氯酚注射液,0.5~1mg/kg·bw,皮下或肌内注射,也可按3mg/kg·bw剂量口服,间隔7天左右,再用药1次,用于全群驱虫。重症者应强心、补液、健胃,并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加强护理。本药对童虫无效,虽然有一定副作用,但因其价格低廉,适用于慢性病例。碘醚柳胺,10mg/kg·bw,口服。本药对成虫和童虫均有明显杀灭效果,对急、慢性病例疗效均较好。丙硫苯咪唑,10mg/kg·bw,口服,间隔20天,再用药1次。本药治疗效果较好,但价格较贵。 5.2 中药治疗 主要是在西药驱虫的同时,针对吸虫感染过程对机体所造成的功能与组织损害,进行辨证施治,能显著提高西药疗效。奶牛吸虫病的辨证施治可以参考中兽医学的肝胆湿热、寒湿困脾等证进行。 (1)肝胆湿热 证见可视黏膜黄染,发热,尿液短赤或黄浊,苔黄腻,脉象弦数。方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蒿150g,栀子60g,大黄、黄芩、黄柏、连翘各45g,木通30g,甘草20g,水煎服。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2年5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