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业标准被指全球最差奶协倡导巴氏鲜奶

自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中国牛奶消费信心至今未愈。
  日前中国奶协有关人士在福州建议,对巴氏杀菌鲜牛奶(下称“巴氏鲜奶”,相对于超高温灭菌的“常温奶”)生产企业,国家应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主导市场的地位。
  在此次“南方巴氏鲜奶发展论坛”期间,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中国乳业行业标准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政府应倡导巴氏鲜奶。
  但昨日,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则认为,中国奶业现状取决于国情,同时披露现行标准门槛低系因农业部顾及散户奶农利益。
  建议选择“巴氏鲜奶”
  会上,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巴氏鲜奶,被中国奶业协会大力提倡。
  “为什么要提倡巴氏鲜奶?因为它最完美、最丰富。”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指出,巴氏鲜奶没有任何添加剂,原汁原味,低温处理保持活性,营养破坏少,利于增强免疫力。“从未来消费趋势看,绝对是巴氏鲜奶,市场会越来越大。”
  中国奶协乳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寿瀛指出,我国以往称之为消毒牛奶的巴氏鲜奶,在世界众多国家市场占有率高达约95%,而在我国近六七年,尤其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两年左右,巴氏鲜奶的销售形势却面临挑战。主因有三,即有关大型乳企的强力宣传、大型乳企产品调香、调稠和销售产品方面的恶性竞争。
  他建议,在当今重拳打击食品掺假和胡乱使用添加剂的同时,国家应对巴氏鲜奶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及经济扶持,逐渐恢复巴氏鲜奶主导市场的地位。
  他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以下问题采取相关措施,调整及安排解决。
  一是完善乳品安全监管体制,尽快解决“九龙治水”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状态,原料奶的监管由技监部门统一监管;二是部委应切实执行“60公里范围内不得重复建厂(乳品厂)及没有自办奶牛场提供奶源的不得建厂”的禁令,调查国内两大乳企在江苏境内投资超亿元建立乳品厂的重复设厂之举;三是乳品电视广告应先由国家监管部门如技监部门先审批后播放,尽快结束有钱就能打广告的乱象;四是有限期地取消手工挤奶,引导散养奶牛户走合作社道路;五是建议主管部委树典型并以点带面,推进巴氏鲜奶的普及推广。
  细菌数允许200万个/毫升
  全球最差牛奶标准
  目前执行的中国乳业行业标准,不仅被与会代表批为增大乳品安全风险,甚至被斥为世界奶业之耻。
  在我国乳业行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允许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
  “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王丁棉炮轰该标准,并称它是遭到大企业利益挟持的结果。
  “标准是行政部门领导说了算,不是专家说了算。”曾4次参与国家乳业标准制订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执行副会长魏荣禄感慨,专家们通过的标准送审稿,远严于最后颁布实施的标准内容,现行标准中原奶细菌数最大值为200万个/毫升,由于存在有害菌,显然不安全。
  魏荣禄还指出,现行标准只限于产品标准,未来必须制订专业术语标准和生产工艺标准,以杜绝类似“纯牛奶”却含添加剂的怪象。
  内蒙古奶协:国情决定现状
  那达木德认为,“奶业发展由消费水平、冷链储存、交通状况等综合情况决定,巴氏鲜奶在中国发展了七八年,仍在30%的占比内徘徊,而常温奶仍占70%,这符合国情。”昨日,那达木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巴氏鲜奶是一个发展方向,在国际上占比约达80%,但发展中国家则应客观分析。”
  那达木德认为巴氏鲜奶与常温奶应分占中国市场。他说,巴氏鲜奶保质期一般为7天,而常温奶可长期保持,受消费水平和冷链系统输送半径的限制,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适宜发展巴氏鲜奶,而二线城市及广泛的其他区域比较适合继续搞常温奶。
  至于内蒙古,那达木德说,由于奶企是做全国市场,地域广,搞巴氏鲜奶“不符合国情”。
  谈及行标菌落数偏高问题,那达木德指出,标准问题很复杂。他说,农业部制定标准时顾及我国超70%奶农都是散户,生产水平很低,如果把标准定高,散户牛奶都不合格;如果倒掉则害苦奶农。
  蔡永康则指出,突破乳品安全的瓶颈是养殖模式问题,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企业不能盲目崇拜规模,更应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崇尚资源与市场平衡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乳品安全和质量保障。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272

(0)
上一篇 2011年6月17日 上午10:28
下一篇 2011年6月17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管理的通知

    农牧发[200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畜牧兽医(农牧、农业)厅(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下简称《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和我部《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有关规定,为规范畜禽养殖行为,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现…

    畜牧 2007年4月5日
  • 变废为宝美国农民禽粪发电

    不起眼的家禽粪便通过科学利用,竟然摇身一变,成为重要能源。美国明尼苏达州农场利用家禽粪便和农场垃圾发电,不仅解决了垃圾处理问题,还变废为宝,为广大住户提供了新能源。 “粪电站” 据美联社24日报道,美国明尼苏达州农场近日采用家禽粪便和农场垃圾发电,获得成功。 一座造价2亿美元的发电站将在下个月全负荷运转。该发电站装机容量55兆瓦,是美国第一座通过燃烧家禽粪便…

    畜牧 2007年5月25日
  • 农业部发出通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农业部6月1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畜牧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生猪生产的稳定发展。  通知指出,各级畜牧部门要深刻认识发展生猪生产对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增加农民收入和确保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意义,要充分估计到猪肉涨价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正确把握形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畜牧业工作和保持市场稳定的重…

    畜牧 2007年6月4日
  • 夏季养鸡用药要科学

    夏季养殖肉鸡,受大棚内温度高、湿度大的影响,常见的球虫病最易发生,经常用药会给动物食品卫生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在选药上要讲科学。 要有绿色理念 生产绿色动物食品是现代时尚的卫生消费观念,从发展经济效益的角度看,选择标准合格的兽药,是提高养殖生产效益的保障,如何选择兽药就成为发展养殖,提高效益的关键。盲目用药会给食品动物带来药物残留,要掌握药物进入体内的生化排泄…

    畜牧 2007年7月19日
  • 有毒有害残留来自何方?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在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时,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使通常规定的7天停药期形同虚设。而且,大多数饲料厂不生产可供屠宰前用的不含药物添加剂的产品,屠宰场也没有养几天再宰杀的习惯。更有甚者,在饲料添加剂或饲料中超剂量或滥加兽药,甚至不在标签上标示所含药品名称和休药期;有的养猪企业或养猪户缺乏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的知识,盲目用药,不按停药期的要求…

    畜牧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 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

    畜牧 2007年11月13日
  • 饲料中用高铜真能带来财源吗?

    高铜等重金属使用造成的污染属于有害成分污染。作为食物链的组成部分,高铜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必然会对环境、生态产生影响。微量元素铜在消化道的吸收率低。断奶仔猪消化率为5%~10%,成年动物一般不高于5%~10%。因此,高铜大部分通过粪便白白排出体外,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长期使用高铜粪便施肥,将导致土壤中铜蓄积,从而对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产生毒害作用…

    畜牧 2007年11月13日
  • 提高肉质,收获高利的“路标”

    研制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是生产无公害猪肉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安全、高效和优质绿色养猪业及全面提高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多功能性,无毒副作用和无抗药性的特点兼优点, 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且能显著改善其产品的品质。中草药添加剂…

    畜牧 2007年11月13日
  • 奶牛养殖要重视环境保护

    改善和治理养殖环境是为了保护人和动物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奶牛才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牛奶。环境治理虽然不像扫地那样简单,但是确实要有“地是要天天扫的”这种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养奶牛企业(户)要确立的理念应是,改善和保护环境,养健康奶牛,增产牛奶,农民增收。专家指出,养牛农户绝不能只想多产奶,多挣钱,与此同时要重视养殖环境的治理,把牛场看成是牛的居住环境,就象人的居住…

    畜牧 2007年11月13日
  • 全程无抗化畜牧生产“不是梦”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卫生安全的前提和保障。而饲料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添加剂尤其药物添加剂的选择和使用。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畜产品的卫生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抗生素等药物的残留上。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并且还在不断地告诫人们:没有技术上的根本性突破、不在饲养模式上加以变革、不采取全程无抗化畜牧生产技术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与运作机制,而仅仅依靠法规的宣传、政府部门…

    畜牧 2007年11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