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鸡重组干扰素γ冻干粉针的开发及发展

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由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的,具有干扰病毒在感染和非感染组织中复制的一类小分子蛋白。它具有广谱、高效和非特异性的作用特点。与其它细胞因子的作用相似,皮克或发克量级的干扰素即可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协同增强特异性的免疫保护和非特异性的细胞吞噬,发挥广谱的抗肿瘤和抗病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诱导干扰素产生的病毒的复制,而且可以抑制其它无关病毒对机体的损伤。  干扰素γ是功能最强的免疫调节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抗病功能蛋白,重组鸡干扰素γ不仅可以作为疫苗的免疫增强剂,显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价和保护力,而且可以通过干扰病毒的入侵,达到对病原的非特异性防御。
  一、研发背景
  禽类养殖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高密度、集约化养殖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养殖的第一大产业。但是伴随高成本、集约化的养殖的高速发展,病害问题不可避免的成为限制畜禽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一大瓶颈和不可逾越的障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类禽病引起的死亡率高达15%~20%,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同时,加入WTO后,市场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逐渐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对畜禽产品的质量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禽类病害、药物残留、以及某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禽类食品不仅影响我国禽类养殖产业发展、产品的出口创汇,甚至威胁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兽药研究的不断深入,细菌和病毒在畜禽各种疾病感染治疗上的应用已形成普遍,对提高畜禽的成活率和健康水平以及疾病治疗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作为国内大众剂型,如粉剂、散剂、预混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溶液剂、灌注剂、内服溶液剂、浇泼剂、透皮溶液剂、大小容量注射剂等制剂临床上使用多年,具有给药途径易行、使用方便、运输方便等特点,但普通制剂和常规药物却存在口服吸收差、起效时间长、残留大、一次给药用量大、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因不断增多等不足。  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具有价格低、药效迅速、生物利用高、使用方便等优点的生物新剂型或保健制剂,以补充常规制剂和普药的不足,而生物制品的冻干粉针正好满足以上要求,因此在国内研制开发注射用干扰素等冻干粉针的新剂型和新产品已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制开发注射用鸡重组干扰素γ冻干粉针的现状
  干扰素最早是由Isaacs等人于1957年在病毒感染的鸡胚中发现的,自从干扰素发现开始,它就一直是抗肿瘤和非特异性治疗和抑制病毒病的首选药。而由机体自身产生的干扰素由于含量极低,且半衰期短,直接从机体分离纯化干扰素用于疾病的治疗非常不现实。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生物技术的日益完善,对重要功能基因进行克隆和体外表达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越来越多的功能基因在体外实现了表达并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成为研发新型生物制品的有效手段,使得干扰素和其它临床上有重要价值的细胞因子的生产和应用重现生机。在美国,现在已有IFNα-2a、IFNα-2b、IFNγ等多种重组人用干扰素产品上市,用于防治各种肿瘤和病毒病。在我国也有IFNα-2b、IFNβ和IFNγ等人用重组干扰素产品在临床上应用。1994年,Sekellick在非哺乳类动物鸡中第一次获得了I型干扰素,随后的几年中,人们相继在鸡中又获得了II型干扰素和I型干扰素的其它亚型。  但是仅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在体外获得有活性的重组鸡干扰素γ(cIFNγ),离体和在体活性表明的重组cIFNγ不仅具有调节疫苗免疫效价,提高疫苗保护力的能力,而且单独使用cIFNγ也可有效防治病毒入侵。使鸡获得非特异性抗病能力的注射用鸡重组干扰素γ冻干粉针或其他制剂,国内尚未有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国内急需研究开发cIFNγ等一系列的无菌冻干粉针,尤其是规模化的纯化、提高复性效率和产品的稳定性,建立cIFNγ活性评价标准,推进重组cIFNγ的产业化进程,以提升兽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辟国内新剂型。
  
…………  
…………  
本文全文刊于本杂志2013年3月刊,可从知网下载或向本刊订阅。  
  

原创文章,作者:刘 少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zgdwbj.com/archives/10079

(0)
上一篇 2013年6月9日 上午12:00
下一篇 2013年6月9日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农业部文件 农市发[2007]7号 农业部关于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林、农牧、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批发市场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资讯 2007年4月6日
  •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3号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2月14日经农业部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部长 孙政才 二○○七年三月二十九日 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

    资讯 2007年4月12日
  •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0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已经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第18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  …

    资讯 2007年7月28日
  • 哪些动物个体不宜接种疫苗?

    动物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动物品种、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免疫接种、环境因素、个体差异等。对于正常健康的动物来说,能够阻止大部分非传染性病原的侵袭,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但在动物的抵抗力低下时,一些条件性病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强,就会引起动物发病,在临床上表现出相应症状和病理变化。总之,动物个体的抵抗力大于病原的致病力,肌体就处于健康状态…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为养殖企业减排增效支招

    要破解养殖场污染环境难题之前还必须解决一个总体性的严峻问题,即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的问题。众所周知,饲料中违禁添加药物、代谢调节剂和超量添加重金属微量元素,其中很多成分、元素在环境中是无法降解的,它会残留在水(地表水甚至危及地下水)、土壤中,再通过植物、动物生产的物品殃及人类生存安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所有…

    资讯 2007年11月13日
  • 奶牛疾病预防的误区:“本末倒置”

    90%以上的常见病都是由于营养与饲养管理不当所造成。其中,由于营养平衡被忽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要达到营养平衡和科学管理,所必需增加的支出并不多,但由此获得的回报却十分巨大。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养殖户和小型奶牛场,对奶牛常见病、多发病的问题却都重治疗而忽视预防,因而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经常可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疾病治疗培训…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各级政府负有“统一领导”的责任

    新的《动物防疫法》正是针对新形势、新阶段下,进行动物防疫的法律保障。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明确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等。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努力目标,又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最能体现《动物防疫法》新的内容主要反映在政府的责任方面。《动物防疫法…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潜藏巨大散毒隐患

    由于自家苗在制备过程中不能对病毒进行彻底的灭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使传染原扩大。自家苗中未灭活的细菌或病毒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在动物群中的流行,而且这种流行属于人工感染后的流行,病原体的致病力比自然感染时更强,也更难以控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自家苗灭活不全的另一个最大害处,就是导致猪群产生免疫耐受。低剂量的病毒感染是…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和谐养殖”新理念

    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单独地生存于非生物环境中,它总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周围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既有共同的环境,而又互为环境。对某一特定的生物来说,周围这些对它产生影响的生物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生物在物质上互济互补和共存共荣,既有相依为命的共生关系、互惠互利的种内关系,还有更多的互不伤害的共栖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中还存在着互相排斥和制约…

    资讯 2007年11月14日
  • 堵住源于动物营养方面安全的隐患

    畜产品质量安全,简单的说就是畜产品的质量有安全保证,食用后不会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引发疾病,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构成直接或潜在的损害、危害或威胁。畜产品的安全涉及面很广,包括饲料的原料和加工、畜禽的饲养、屠宰、加工、贮藏等全过程。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笔者就动物营养方面带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的问题,从各个危险点如饲料原料…

    资讯 2007年12月14日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中国动物保健》杂志投稿邮箱:zgdwbj@163.com。如果您浏览到页面信息存在问题,请将该页的链接发送至publisher@zgdwbj.com。谢谢!